主述位信息分布与语言的力量

——《英语语言学概论》本科高阶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3


案例思政融入内容选择与设计

01 思政目标设计:通过对语篇功能(主位、述位)的学术探讨和研究,树立严谨的学术态度,增强对话语的批判性思维,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他们用语言学理论和视角来解读语篇的能力,注重他们思考语言的社会价值和应用意义。

02思政融入点设计:通过分析语篇中的主述位信息分布,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传递作者倾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语篇的信息分布特点,探讨主述位分布差异背后的不同动机。

03 案例描述:邀请本院本院英语语言学的学硕郭越怡来课堂给大家分享语篇功能主位述位,即主位述位不一样,语篇所传达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并分享她的硕士研究工作——经济类期刊上的主述位信息分布。通过这一特殊的“本研联动”环节,帮助学生理解语篇功能中的主位和述位概念,掌握主述位分析的基本方法,并了解其在经济类语篇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在传递信息和意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责任感。


教学实施过程

01 总体思路:作为本课程的特色环节,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以此“本研联动”活动,即邀请本院的研究生学长来课堂,分享他们的专业学习经历和经验,通过研究生“过来人”的言传身教,激发本科学生对语言学课程的学习热情。本次课程邀请了郭越怡同学为大家讲解语篇功能主位述位,并分享她研究工作进展,经济类期刊上的主述位信息分布。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小组分组讨论和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很掌握了语篇功能中的主位和述位概念,以及主述位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引学生认识到语言文字的力量,意识到语言学研究者肩负的社会责任

02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主讲者引导学生分析语篇中的主述位分布),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不同主述位分布在信息传递上的差异及其语篇意图),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03实施步骤

课堂组织

郭越怡的讲解以PPT展示为主,结合具体语篇实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主述位分析。(如图1)

分享互动和案例分析环节采用小组讨论形式,每组选择一段文本进行分析,并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如图2)

郭越怡的讲解深入浅出,结合实际研究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文本。

教师在总结环节结合思政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信息分布和结构与写作意图之间的关系。

图1:研究生郭越怡分享她的研究论文工作进展


图2:小组讨论后本科生与郭越怡的互动

课后反思(个人感悟):通过邀请硕士生分享研究,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参与度显著提高思政元素的融入自然且有效,学生在学习语言学理论的同时,增强了文化自信和语言责任感。

04教学资源运用: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借助超星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料和学习交流的高效实时性和高度互动性。课程中使用了教师和研究生学姐精心准备的PPT,结合具体语篇实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主述位分析的理论和应用。同时,通过超星平台分享了相关主述位分析学术文献和研究资料,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深入学习。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通过线上平台完成,实现了小组互动和互评,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协作能力。此外,研究生学姐结合自身研究经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语言学研究的兴趣。通过这些资源的综合运用,学生不仅掌握了主述位分析的基本方法,还深刻认识到语言文字的力量和语言学研究者肩负的社会责任。


教学实施效果:

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理解主述位理论,并初步掌握其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能力提升: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升了语篇分析能力,特别是对文本信息结构的解读能力。

思政效果:学生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传递作者意图甚至意识形态的载体,增强了语言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