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栏目
  学院新闻
  学院公告
  学术动态
  团学动态
  招生专栏
您的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张必胜教授为我院师生作线上讲座
张必胜教授为我院师生作线上讲座

2023年5月8日,我院邀请贵州师范大学张必胜教授作题为‘新术语’与‘新知识’——明清数学翻译中的用字考察”的百年江财系列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借助腾讯会议平台开展,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杜景平主持。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曦凤及100余名师生在线上聆听讲座并参与交流。

讲座伊始,张必胜教授介绍了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西方数学词语汉译用字的历史研究》立项的灵感来源,即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几何原本》的特别称赞——“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张教授认为,题中所述“术语”即是汉语的用字,术语的背后一定存在着知识。

谈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张教授特别强调选题的重要性,有些项目的选题来源于一些经典的论述、典籍、社会热点和国家重大需求等。正是那句对《几何原本》的称赞引发其思考:“新术语为什么被我们所接纳?术语背后存在着内容体系和知识体系。”

随后,张教授详细阐述了“几何”一词来源的诸多观点、“微分”、“积分”、“代数”、“质数”等数学术语的历史渊源及影响。从术语谈到知识,再从知识谈到话语,张教授表示,明清两朝大量翻译西方数学使得汉译数学术语体系逐渐形成,为中国数学新知识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中国数学知识体系形成的同时,也构建了中国数学话语体系。

最后,张教授指出,经过翻译这一过程,很多术语的本质含义可能会发生演变,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结合巴尔胡达罗夫和福柯的论述,张教授强调了术语学、翻译史和科技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性。

在互动交流环节,师生们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张教授围绕“我们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在西方的接受度”、“以ChatGPT为代表的强人工智能的出现对翻译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科研究影响”和“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翻译研究方向的一些新领域的选题建议”等问题做了清楚细致的解答,为在座师生重新梳理了学科的定位,也为MTI教学及今后的翻译研究提供了诸多思路和想法

了总结:学外语的文科生可能会有一点“谈数色变”,但今日张教授的分享却生动有趣,将外语翻译与数学结合起来,从数学经典著作谈到术语、“几何”一词的意义,慢慢阐发、引导师生如何去做跨学科的翻译研究,为在座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我校身为财经类大学,经济学领域也有很多术语是从西方借鉴而来,我们或许可以从学术史的角度来探究这些术语对我国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构建有何影响。期待张教授能莅临我院进行现场指导。 

(文/图 外国语学院 杜景平 孙凤敏)

【延伸阅读】

张必胜,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破格),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翻译史、科学教育和教育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含1项重点项目和其他科研项目8项;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中国外语》《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上海翻译》《出版发行研究》《高教探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贵州社会科学》《西北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现担任《科普研究》等核心期刊青年编委;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和成果鉴定专家,以及其他多类科研项目评审专家等;担任多本CSSCI来源期刊的审稿专家担任多个学术学会理事担任多所高校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