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设为首页

学术研究
  管理制度
  创新团队
您的位置:首页 >> 创新团队 >> 泛在学习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团队
泛在学习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团队

泛在学习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团队

一、团队带头人及成员情况介绍

团队带头人:张善军

成员:朱少华、胡琳瑜、缪丽、 李红梅

团队带头人:张善军、副教授、博士、大学英语教学二部主任、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长期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工作。先后讲授研究生《英语精读》、《英语听力》以及本科生《大学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译》、《经贸英语口语》等课程。所授课程教学效果良好,两次获学校“教学十佳”称号。近年在语言类核心、CSSCI等刊物发表独著教学论文10余篇;先后主持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3项,参加省(部)级研究课题2项,主持校级教学改革课题1项,主持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江西省高校优秀多媒体课件展评二等奖1项,江西财经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成员教研情况简介:

朱少华:副教授,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系,英语教学经验丰富,擅长教授学生使用英语学习软件来激发、培养和维持英语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语言技能,特别注重虚拟社区外媒英语资源的整合、音像视频资料库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泛在学习的语言环境。近年,开办外媒视听博客(微博),为英语爱好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英语训练资料。

胡琳瑜: 副教授,大学外语教学二部副主任,善于培养、调动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策略开展情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在大学学报、省级刊物等发表论文“英文电影情景教学策略”(2009)、 “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探索”(2011);主持完成省教育科学课题《以策略训练为基础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培养研究》(2011),参与完成省社科规划项目《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策略训练与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研究》(2012)、《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教育观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启示》(2009)。

缪丽:讲师,校级“金牌教师”,先后参与了3项省级课题研究;参编、参译英语教材2部,在省级以上各类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如《多元智能与中学英语教学整合之初探》、《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形成性评估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等。

李红梅:讲师,大学英语课程组长,校“先进工作者”,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近年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生态化课堂环境等方面发表了系列论文;先后参研究校级重点课题《汉英翻译可接受性研究》、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堂的生态化研究与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构建》;参编教材一部。

二、团队的主要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学习形式经历着“群体学习→个别化学习→基于网络的小组学习→虚拟学习→泛在学习”的嬗变。 “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指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基于任何计算设备获取任何所需学习资源,享受无处不在学习服务的非正式学习方式。英语学习不仅限于语言语境、物理语境和知识共享,还包含语言因素、人际因素、境遇因素、认知因素和技术因素等多元感知的情景。普适计算( Pervasive Computing)技术的出现、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教育的日渐成熟,使计算机逐步融入个人的生活空间,形成一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见的计算环境。这个环境为非正式学习的泛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推动了“泛在学习”。

自2004年以来,我校实施的基于校园网教学平台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英语教学的时空范围得到了拓宽,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由于教学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单一,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效果不尽理想;此外,课时减少、班级人数增加、真实语境缺失等因素又致使师生之间的互动难以实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英语学习动机受到严重影响。有鉴于此,本教学研究团队主要关注“泛在学习”视阈下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特点及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反思新学习形式下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探究外语课堂教学“教什么”及“如何教”的问题。本团队将立足校情,在“泛在学习”理念的指引下,构建具有情景感知能力的虚拟学习社区,以增强外语教学实效性,即提高学生的英语信息获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外语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帮助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即时通讯工具整合外媒英语资源为抓手,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深度整合,努力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外媒资源收集与整合能力以及学生的英语协作学习能力。